環境監測數據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不準確,治理策略就很難對路,因而斬斷監測數據造假這根線是環保監督執法工作的重要內容。
為推進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統一運維,實現環境空氣質量省級考核,省級監測,增強空氣質量數據的準確、全面、真實,湖北省環保廳計劃從8月1日起,上收全省97個空氣自動站的監測權,由省級統一管理、第三方機構統一運維,改變過去監測在地方、考核在省級的局面(7月2日人民網)。
有人形象地將環境監測稱為環境管理的耳目,如果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將導致環境管理耳不聰、目不明,變成聾子和瞎子而成為擺設。這不僅使環保監測體系名不副實,更會誤導公眾,后果相當嚴重。原來環境監測在地方,考核在省級,為了減輕考核壓力、實現環境質量達標等目的,加上地方環保部門的人事任命權、經費分配權等在地方,一些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地讓環境監測部門篡改環境監測數據,本該為數據真實性把關的環保部門監測人員竟然成了內鬼。如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分局局長、長安區監測站站長等人用棉紗堵塞空氣采樣器,干擾空氣質量數據采集。這不僅讓人懷疑一些地方對環境治理的決心,也對環保部門的公信力造成了損害。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不準確,治理策略就很難對路,因而斬斷監測數據造假這根線是環保監督執法工作的重要內容。湖北上收縣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由過去監測在地方,考核在省級變為省級考核,省級監測。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收歸省里后,監測站人員不再屬地方行政部門直管,地方政府對他們也沒有指揮權,從而降低數據造假的概率,有利于空氣質量數據的準確、全面、真實。
當然,上收縣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不等于萬事大吉了。就算這些監測站全部由省級統一管理,也不能絕對保證不會出現造假的情況。試想,監測站工作人員在一個地方混熟了,肯定也會有人用各種利益來引誘他們,如果一些人的素質不高,就極容易被拉攏過來,培養成內鬼,從而沆瀣一氣進行數據造假。以前有關部門到下面檢查或查處時,就發生過有人向下面通風報信的情況。另外,一些地方的設備生產商、運維公司等,假借進行設備維護等名義,在設備上做手腳,或配合或參與到作假的過程,這也是常事。
因此,上收縣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事權后,更應該加強監測管理,堵住各種數據造假的制度漏洞。特別是要配備一些政治素質較高的人員從事監測工作,而且監測人員要不斷地進行異地調換。另外,國家空氣質量監測網和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等,要進行更加嚴格的在線實時監測,進行飛行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數據,要迅速追查。不管是監測站工作人員,還是設備生產商、運維公司,一旦參與或配合數據造假,都要從嚴從重打擊,乃至追究刑事責任。發現某一運營設備作假,該運營商應被清除出國內市場,以此威懾運營商。當然,也有必要要提醒那些監測站的工作人員、設備生產商、運維公司等相關機構和人員,監測事權收歸省里后責任更大,千萬不要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去碰監測數據這根紅線,一旦沒了底線,必會遺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