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擊屢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和非法交易行為,環保部啟動了為期一個月的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此次行動派出60個檢查組進行狙擊,啟動了問責制,對檢查情況進行通報,整治決心之堅定可見一斑。

敲響洋垃圾走私警鐘 專項行動展開暴利狙擊戰
針對企業和地方環保落實情況的中央環保督查行動還未結束,針對非法入境的洋垃圾整治專項行動緊接著就來了。環保部發布了《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方案》,自7月1日起開展為期1個月的打擊洋垃圾違法行動。
環境保護部的有關負責人在介紹本次行動背景時提到,近兩年環境執法檢查多次發現進口廢棄物非法入境和違規加工行為。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遼寧、廣東、浙江、大連、廈門等地就曾屢次破獲洋垃圾走私案件,走私對象包括舊服裝、醫療垃圾、廢舊塑料、電解鋁陽極炭塊殘極、冶煉礦渣等多種固體廢棄物。
據統計,在今年3月整治固體廢物走私聯合行動第二戰役中,全國12個直屬海關就破獲了大約17個走私犯罪團伙。這些洋垃圾種類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不符合我國入境固體廢物環保標準,經非法加工流入市場。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環保部才決定集中打擊此類犯罪行為。
這次行動,環保部從各地抽調精兵強將,組成420人的60個檢查組展開了狙擊戰。據悉,此次行動還會有固體廢棄物管理專家和地方環境執法和監測人員予以協助。在此過程中,環保部還將利用環境執法監管平臺APP和執法記錄儀進行現場檢查,取證留樣,重點核查企業是否具備相關手續,污染防治設施是否正常合規運行,是否存在地下黑色交易。
除了這60個檢查組之外, 此次專項行動的亮點還在于,啟動問責制。檢查組要求做到日查日清,及時移交案件,反饋檢查情況,提出建議。環保部將對這些問題下發督辦通知,如果地方環保部門查處不力則會被約談,約談之后仍未改善將問責追究。由此可見,打擊洋垃圾環境違法專項行動確實動了真格。
一方面,加大洋垃圾違法行為檢查力度,一方面,加大地方管理監督和問責力度,這次的專項行動要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層面進行無死角清掃。這與月前開始的中央環保督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的,這次打擊洋垃圾環境違法行為的專項行動也會遵循信息公開原則,進行檢查通報。
7月9日晚,環保部公開的消息顯示,4日抵達被檢城市的檢查組現場檢查54家企業,發現44家企業涉嫌124個環境違法行為。目前,這些企業都已經被立案審查,包括危險廢物露天堆放,涉嫌私排污水,涉嫌提供虛假材料申請固體廢物進口相關許可證,涉嫌轉讓進口固體廢物相關證明等等。
在整個固體廢棄物進口和加工利用市場,由于暴利的存在,不少黑作坊打起了低購高售的主意。或是走私不符合入境標準的固體廢棄物,或是進行違規加工,導致洋垃圾在未充分無害化處理的條件下流入內陸市場。此次環保部開展專項檢查,正是為了給謀取暴利的企業敲響警鐘,進一步引導市場走向規范化和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