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已經完成第六輪次督查。根據環保部最新通報,在這一輪次的督查中發現近2500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對此,環保部部長李干杰強調,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決勝之年,如期完成既定的任務目標,也是京津冀必須抓緊抓實的重要命題。

環保強化督察延續高壓態勢 揪出問題企業逾20000家
一場力度空前的環保大督查,正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緊鑼密鼓開展。為期一年、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督查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工作已過去3個月,截止到7月9日,28城市中已有15城共出現企業拒絕、阻撓環保督查事件至少33起。其中,存在環境問題企業20000余家,問題率達到近60%。
眾所周知的是,面對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大考節點,從4月開始,環保部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此次強化督查是環境保護有史以來,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并密集通報每日督查結果。這次強化督查旨在打好藍天保衛戰,將不間斷地開展一年時間。
據環保部7月8日晚間通報顯示,7月7日,28個督查組共檢查403家企業(單位)。至此,此番強化督查已滿整整三個月。而督查重點是推動落實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保責任以及企業環保守法責任,促進解決環境保護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為實現大氣環境改善目標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環境保護部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執法行動,將督政與督企相結合,推動被督查地方依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據環保部網站的公開消息稱,根據7月11日至12日督查情況,督查組共發現63家企業存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不正常、不完善等問題。具體來看,28個督查組共檢查425家企業(單位),發現118家涉氣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公開原則,督查發現的問題、交辦的事項要向社會公開。環保部長李干杰要求,整改落實的結果也要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成為重點披露的問題之一。存在問題的企業中,屬于涉氣散亂污問題的25家,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的9家,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的16家,存在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問題的46家。誠如,據中新網7月9日的報道消息稱,有企業強行將督查人員推出門外;再如,有企業將檢查人員反鎖在噴漆車間內長達20分鐘;更有甚者,保安冒充派出所工作人員欲強行帶走督查人員……
持續時間一年的督查,對于京津冀2+26城市大氣質量改善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頂層設計更是關鍵。業界普遍認為,無論從2017年大氣治理工作方案看,還是環保十三五規劃看,今年的治理力度都前所未有。但在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實施兩年多以后的今天,這些地方的環保違法現象仍然不少,環保守法還沒有成為常態。
因而,層層傳導大氣污染防治壓力與動力,督政與督企并重的同時,也應確保工作分工真正落地見效。而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特別是靠近北京的地區,散煤治理力度超出想象,可見環保部門已將壓力轉化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