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污染正面“剛”到底 四川綠色發展之路延續 |
作者: 威霸 |
與污染正面剛到底 四川綠色發展之路延續 放到全國,四川不算環保問題最嚴重的省份,但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面臨的環保壓力和硬骨頭,一點不比其他省份輕、少:部分地區生態環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草地濕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等現象突出,城市霧霾、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面對壓力山大的生態環境現狀,四川如何見招拆招?有了怎樣的收獲?又將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繼續前行? 環保風暴越發強勢 據悉,2016年以來,四川掀起了一場環保風暴。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為了推進環保工作,四川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長任組長、省級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四川省環境保護督查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12位副省級領導分別擔任督查組組長并親自帶隊,發改、公安、國土、環保、住建以及組織部門、紀檢監察部門等省環保督查工作小組的22個成員單位全部參與,多部門聯動,協同配合。 高規格的省級環保督察組,對1994個點位進行重點督察,梳理出各類環境問題8924個,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的省份。 而截至2017年7月21日,四川省級環保督察發現的8924個各類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為83.7%,其中19個市(州)整改完成率高于80%,省掛牌督辦的10個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也有不同程度進展。 技術設施一個不能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加強督查配合,四川省還依托現有四川省空氣質量監測及預警預報管理平臺,四川環保部門初步實現了從近地面監測、地基遙感和星載監測數據的融合,強化了從近地面到高空的空氣質量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能力,初步建立起了集監測監控-預報預警-污染防控-質量管理為一體的先進技術體系。 處理能力不足、項目布局不夠,是四川省污水處理最大的短板。污水處理能力與快速擴張的用水規模不相匹配,管網、污泥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處理設施負荷率低,處理工藝技術有較大的差距。 為此,到2019年底,四川全省城市(縣城)、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重點流域小城鎮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將建設處理設施1608個,計劃總投資649億元,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規模252萬立方米/日,全省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新法修改再添引擎動力 而在7月25日召開的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上,《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提請審議。此次修訂作了較大調整,進一步明確政府及其部門環境保護責任;進一步細化管理制度和措施,強化監管手段;對環境保護薄弱領域如土壤、噪聲、畜禽養殖等方面增加了污染防治規定;加大環境違法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新增了部分處罰條款。 修訂草案還加大了環境違法處罰力度,提出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并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未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應當責令停產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