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提速 成都打造城市水循環系統 |
作者: 威霸 |
四川省成都市,一個因水而興的城市卻面臨著枯水期補水不足的難題。為了讓中心城區河道四季有活水,成都市明確了加強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的目標。據介紹,成都正在全面建造海綿城市,打造水系大循環系統,預計中心城區再生水利用率2025年將達到50%。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同時,成都也面臨著枯水期河道補水需求大,中心城區河道補水不足的難題。 如何破解難題,讓成都中心城區中小河流四季有活水,讓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邊?不久前出臺的成都治水十條明確,要推進雨污分流全覆蓋,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廠擴能改造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 去年,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工程如期實現通水運行。工程完成后,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規模由每日40萬立方米擴容至每日75萬立方米,每日污水處理能力增加了35萬噸,出水水質由一級A標提升到地表水Ⅳ類標準(不計總氮)。如果按照錦城湖133萬立方米的容積來算,現在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每天可以處理超過半個錦城湖容量的污水。而這正是成都加大生活污水處理廠擴能改造力度的一個縮影。 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水生態系統2025規劃綱要》中明確,中心城區再生水利用率2020年達到40%,至2025年達到50%。同時,至2025年中心城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50萬噸/日。那么,按照《規劃》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來計算,屆時每天將產生125萬噸再生水,假設將這些再生水回灌到河流或湖泊用于景觀用水,按照錦城湖133萬立方米的容積來算,一天就可灌滿近1個錦城湖。 據了解,再生水補水河道工程,將實現中心城區河道水量充足,水質提升。目前成都市正逐步完善城區雨污分流,建立起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改造理念,完善污染防治和治理的長效監管與機制。 為保證再生水利用安全、高效,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促進節水型城市建設發展,市水務局編制了《成都市污水處理回用規劃》,在此基礎上又編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區再生水利用實施方案》。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實施方案》成都市中心城區再生水補水河道工程按照總體規劃、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分三期實施。值得關注的是,《實施方案》提出錦城湖補水方案,即將第九污水處理廠20萬噸/日的出水作為錦城湖補水水源,建設一座再生水處理站深度處理后,沿繞城高速內由東向西布置壓力管道,將再生水引至錦城湖,對錦城湖實施補水。 現場直擊 打造景觀水系大循環系統 踏著曲徑通幽的小徑,走過傍湖而建的亭臺,在武侯祠博物館,人們可以參觀了解其促進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景觀水系大循環系統。 武侯祠博物館分為文化遺產區、西區園林區、錦里三部分,博物館在整個水循環系統中改造、新建了一些溝渠,使三部分的水系統實現貫通,形成了一個內部連通的水系,使域內水景觀、綠化等需要用水的部分實現全線水循環。據了解,自從武侯祠應用了景觀水系大循環系統,只有自然蒸發、園林綠化會消耗部分水,而這部分水只需適時補充,無需大規模換水或靠天下雨來補水。 專家說 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建熙: 雨污分流是支撐城市運行的基本條件 成都為何要推進雨污分流全覆蓋?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黃建熙表示,雨污分流是指接收和排放城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水設施或污雨水排水系統工程,是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建設的城市基礎設施,是支撐城市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 從經濟和安全角度考慮,雨水收集后原則上應就近排入排洪河道;污水應全部收集后通過污水管道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處理達標后再排入水體。在黃建熙看來,雨污分流的排水管設施,是確保城市排澇安全和維持城市良好水環境的保障條件。雨污水設施建設覆蓋面越廣,受益區域越大,服務人口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