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砥礪奮進結碩果 生態文明花開中國版圖 |
作者: 威霸 |
生態文明建設,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主題,是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新時代發展智慧。生態文明對于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也由此而生。走在綠色發展改革的道路上,我國近年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5年砥礪奮進結碩果 生態文明花開中國版圖 抓住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盤,始終走在綠色發展航道上,正是我國一直以來改革的目標。直面人民的訴求,共建山青、水秀、天藍的美好未來,也是中國在努力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緣由。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謀篇、布局、實踐的這五年正在不斷深化所有人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言的核心主題就是,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長期以來,先污染,后治理成為了一種常態,但是在現代化發展歷程中,中國傳統的自然論重新煥發了光彩。尤其是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隨著《新環保法》、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等制度的頒布,生態文明翻開了新的篇章。 用經濟手段制衡,用行政手段處罰,用法律手段震懾,用市場機制謀求永續發展,這些都是我國生態文明正在經歷的大改造。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奠定了環保事業發展路寬行遠的主基調。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同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正是樹立生態文明觀的理論基石。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的發布意味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正在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縱觀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可以用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一言以蓋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放眼未來,樹立大局觀。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了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影響到的是可持續發展。我國在提出綠色、循環概念的基礎上,也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上,牢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這場深刻而廣泛的變革橫掃了整個中國版圖,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任樹本在講述生態文明中國故事時就表示,5年的砥礪奮進換來的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綠色發展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改革創新的步伐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雛形在望,綠色新動能已經奏響了主旋律的節拍。 如今,全國上下都在加快推進綠色發展。數年時間,我國取得的碩果不勝枚舉。在頂層設計方面,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在生態文明試驗區驗收考核方面,綠色樣本成功為全面實施生態文明改革拓寬了道路。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上,江西和貴州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實施方案均獲審議。而另一個試驗區福建省,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推進建設情況報告》也順利通過。首批三個試驗區無論是福建的生態省戰略,還是多彩貴州建設,亦或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本,都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 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數年探索,有過曲折,但是更多的是收獲。新華網更是時評稱,生態文明新時代已經開啟。而在堅定不移的綠色發展道路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低碳、循環、可持續都將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醒目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