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問題好辦事 制度建設護航環保督察順利推進 |
作者: 威霸 |
環保督察制度的建立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是落實生態文明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核心制度安排,目的在于通過對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履職情況的督察,向下有效傳導環保壓力,減少環保不作為、亂作為以及權力尋租,形成地方政府及黨政領導干部環保的內在動力,落實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認清環保督察中暴露的問題 截至目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已經對23個省(市、自治區)完成了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并取得實效。近期公布的第三批督察反饋意見,其篇幅之長、數據之詳、陳述之細、措辭之嚴、批評之直接令人震撼,可見中央環保督察組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調查工作,敢于動真碰硬。督察反饋釋放了非常強烈的生態環保信號,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致力建設生態文明、狠抓環保整治不放松的堅定決心。 在我們為環保督察拍手叫好之后,亟須對督察中暴露出的問題作深入的剖析。一些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干部采取隨意提升考核結果、虛報整治項目、限制對企業開展環境執法檢查等不當手段,對環保督察造成很大阻力。一些地方政府與市場中的企業一樣,有一本自己的成本收益賬,在決策和行動之前已經反復權衡過支出收益比。他們認為,只有金山銀山才是實實在在的政績,綠水青山只是虛化的、無法衡量的水中花鏡中月。經濟發展搞上去,仕途就一路高歌;環境質量好不好無關緊要,環境保護動真格則出力不討好。因此,為了經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招商,不敢得罪利稅大戶,對明擺著的污染視而不見,還不惜主動出面為企業降低環保門檻,掃平環保障礙。 以制度建設保證環保督察取得長效 為解決一些地方政府對環保不作為的問題,就要保證環保督察制度的自我運行內生機制,沖破環保阻力,使環保督察步入常態取得長效,真正實現傳導橫到邊、縱到底。 第一,拋棄運動戰思維,以制度確保可持續。從中央環保督察前三批的督察效果看,的確是立竿見影、鼓舞人心,各省對待督察組交辦的案件積極主動,做到有錯就改。因此,全社會對環保督察制度寄予了更高的期待。要使環保督察擺脫運動戰而升級為持久戰,就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地完善環保督察制度措施。首先,環保督察要常態化。根據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部署,今后每兩年要對全國所有省市區督察一遍,各省市也開始建立完善地方環保督察制度,這是步入常態化的開始。其次,督察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建立環保履職年度報告制度、群眾舉報處理平臺和信息公開制度、環保專項督察制度等,豐富督察形式,拓展督察渠道。再次,督察程序要科學化。此前的中央環保督察在進駐之前已聲勢浩大,各地均提前做了大量迎檢準備,其中不乏關閉污染企業、叫停合規企業的正常生產等臨時應急措施,因而呈現在督察組眼前的并不完全是現實情況。為保證督察實效,建議科學設計督察程序步驟,例如督察不發文、不打招呼、不定時回頭看等,不給弄虛作假者可乘之機。最后,督察制度要法治化。在經過探索總結,取得成熟經驗之后,應適時將環保督察制度上升為法律制度,納入法治化軌道。 第二,進一步細化、硬化政府績效考核環保指標評價標準。目前雖然已經出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等規范性文件,絕大多數地方政府也將環境保護納入目標績效考核體系,但是資源環境保護考核項目尚顯粗疏,并且在綜合考核中的比重沒有硬性要求。在一些地區,環境保護考核的重要性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和文件中,如2016年安徽省對各地市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生態環境指標權重由上年14.6%22.3%下降到13.5%20.5%,2014年蚌埠等4市大氣污染治理考核結果由不合格搖身變為良好或合格,今年淮南市政府對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內容和指標沒有環境保護相關內容。在目前的環境保護形勢下,必須為績效考核中的環保內容和指標設定硬杠杠。首先,細化資源環境保護考核內容細目。其次,高標準確定環境保護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中的分量占比。再次,明確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生態環境指標權重只升不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