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市場引發“戰火” 危廢處理并購大幕拉開 |
作者: 威霸 |
2000億危廢藍海 群雄并起搶占香餑餑 近幾年,在兩高司法解釋及新環保法的頒布的催化下,一方面,法規日趨健全、環境犯罪執法加嚴與環境標準的提高,促使危廢處理量價齊升,市場需求釋放劇烈;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危廢處理行業未知市場空間巨大。根據E20環境平臺國際發展部負責人潘功博士在2017固廢熱點系列論壇首屆危廢論壇上的分析顯示,從我國危險廢物的產生量來看,我國危廢實際產量可能高達近一億噸,而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提高。更進一步,現實情況也不容樂觀,從處理量來看,目前我國核準經營規模為5263萬噸,許可證數量2000余份,但實際經營規模僅1536萬噸,有效處理能力僅達15%左右。而在已申報的危廢中,尚有超過60%得不到妥善處置,實際處理能力缺口很大。基于以上種種數據與現實的交織,業內預計十三五期間危廢市場空間可達2000億。 而眾所周知的是,我國的危廢行業存在技術、管理、資質、人才等多重壁壘。其一,危廢行業具有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與其他行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綜合性特征;其二,危廢種類繁多,具有高危性,處置工藝復雜,且處理不當易導致二次污染、安全事故,對處置項目的設計和建造、運營有較高要求;其三,危廢處理設備昂貴且建設周期長,建設安裝一整套處理能力達幾十萬噸的危廢處置設備動輒需要資金上億元,建設期一般需要3-5年,資金薄弱的企業進入市場難;其四,危廢經營許可資質申請難、周期長。多重壁壘構筑的圍墻之下,進入危廢行業并非易事,行業快速整合不易突破,因此,危廢行業尚處散小弱格局,市場集中度不高。根據E20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處在行業前十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不過6.8%,也就是說,尚有93.7%的市場掌握在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之手。其中不乏在細分業務上小而美的企業,在市場前景美好、但進入壁壘重重的背景下,它們或將成為群雄爭奪的香餑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