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途徑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打造會呼吸的天津生態城 |
作者: 威霸 |
一下大雨就看海的現象極少出現在中新天津生態城。2016年4月,天津市獲批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生態城是兩個試點片區之一。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生態城借鑒新加坡水資源利用的先進經驗,確定了規劃引領,生態優先,過程控制,側重實施,多元投資的低影響開發和雨水利用原則,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下大雨時吸水、蓄水,天氣晴朗或干旱時又能把吸進去的水吐出來加以利用。截至目前,生態城海綿城市試點片區22.8平方公里已啟動49個試點項目,其中9個項目已完工。 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生態城主要通過三條途徑實施。 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比如生態城總體規劃將薊運河、薊運河故道、靜湖三個水系的濱水濕地完全予以保留,作為城市禁建區。 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對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比如治理營城污水庫形成靜湖。該湖既是城市景觀湖,也可用于汛期排澇和調蓄。 三是低影響開發。低影響開發指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 根據規劃要求,生態城建立了海綿城市項目庫,并制訂項目實施計劃,全力推動海綿城市項目建設。 據介紹,生態城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行技術審查,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達標。同時,組織相關專家、技術團隊重點對生態城海綿城市項目實施進行研究,制定適宜本地的技術方案。為此,打造29#學校、第一社區公園和甘露溪等多個樣板項目,確定方案的可行性,探索生態城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徑。目前,樣板項目已經基本完工,并總結了一系列適宜生態城的規劃方法、技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