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工來補鞋他沒收錢,免費為畫水的一個殘疾人補鞋十幾年 |
作者:威霸洗地機清潔設備 |
浙江在線10月26日訊 在今年65歲的吳時和眼中,補鞋是一門藝術。這么多年來,他不但為人們補好了數不清的鞋子,更給很多人帶來了溫暖。 走他鄉,補鞋機成就青春夢想 吳時和是東陽市南市街道五一村王后人,干修鞋這行已經40多年。吳時和兄弟八個,他排行第六。從小就乖順懂事、學習上進的吳時和,小學畢業后就下決心要為父母排憂解難。他17歲就跟隨大人們到江西沙河采石場搬運石料,三年后因生產隊里實行“交錢記分”,無奈回鄉務農。為了謀生,吳時和一邊干農活,一邊與3個兄弟買了補鞋機在家自學補鞋技藝,有時還跑集市、趕廟會,找補鞋匠“偷學”。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吳時和兄弟4人掌握了補鞋的基本技能,就告別父母到淳安闖蕩世界。“補鞋嘞!快來補鞋嘞!”到了一個村子,吳時和就繞著農家吆喝起來。淳安山區的百姓淳樸、熱情,見了陌生人就像自家客人一樣。山民們補得最多的是布鞋和球鞋,也有套鞋。布鞋包鞋頭的很多,球鞋主要是補底。“有路就會有村莊。”吳時和就像穿山甲一路進山,直到“走投無路”才原路返回。 那年月,孤身一人漂泊在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忍氣。“有時會遇上一些‘地痞’,知道你是外地人,就想欺負你。有的補好鞋轉身就走,向他要錢就會遭遇麻煩甚至不測。”吳時和說,有一天他遇上一個小混混,來到攤前腳一伸,就得給他脫鞋,補好后還得給他穿上,沒分文進賬,還得賠笑一聲“先生慢走”。 吳時和在這20多年里,經手的補鞋機已經有好幾十臺。大多補鞋機是干完一處活,要回鄉時就折價轉讓給當地百姓,并教給他們基本的使用方法。上世紀90年代初,40多歲的吳時和結束了漂流,挑著補鞋機從福建回到了家鄉。 回老家,小鞋攤演繹人生美麗 當時,補鞋行業已逐漸退出城市生活,不甘寂寞的吳時和,在東陽市區萬苑新村找了不足5平方米的一隅,擺起了露天補鞋攤。 憑著嫻熟的技藝和熱情周到的服務,吳時和很快贏得了客源。在一旁等候補鞋的程阿姨說:“這老師傅為人誠懇,從不亂要價,手藝也好,鄰里街坊要修鞋都找他,一些外鄉鎮的顧客也舍近求遠跑來找他補鞋。” 吳時和補鞋很熱情,一位畫水鎮的殘疾人,已經在這攤補鞋10多年了,吳時和從未收過他一分錢。 王后村離萬苑新村有5公里路,且要翻越一座陡長的南午嶺,吳時和早上7點就擺好了攤,直到傍晚才回家。以前他是踩自行車,如今騎電動車,收工后工具則寄放在附近居民的家里。 “誠信,是手藝人的本心。”很多時候,顧客送來的鞋不能隨補隨取,要過一段時間再拿,有的過一年甚至幾年、十幾年也沒再回來過,吳時和還是把這些補好的鞋保管著,他常說:“鞋匠,修補的是鞋子,講求的是人品。” 補鞋也要與時俱進。吳時和告訴記者,以前縫的是苧麻線,如今用的是滌綸線;以前補的大多是元寶套鞋、解放鞋,一瓶普通膠水就可搞定,如今上手的是各種款式的皮鞋,必須學會翻新、補色,上光滋養;以前補鞋底用的是臭皮釘和鐵錘,如今女士的高跟鞋里有“腰鐵”、加強管,鋼鋸也不管用,非得用砂輪切割機不可。為了跟進市場,提高服務質量,吳時和總是邊實踐邊學習。 “補鞋,是藝術,是最接地氣的美容。”吳時和不無自豪地說,雖是腳底下的活兒,卻能讓人足下生輝,美麗一路。 |